【教培中心】“研”途芬芳 眾行致遠
——隨外漢孟路校區清源名師工作室優秀課例研修紀實
最美人間四月天!在這草長鶯飛、萬物生長的季節,隨州外國語學校漢孟路校區數學組優秀課例展示活動如約而至。
2022年4月22日中午,謝自立老師和405班的孩子們為全體教師帶來一堂精彩紛呈的數學課——《平均數》。
一、研究背景
平均數是統計中常用的一種反映研究對象的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教學中不能只停留在"要求學生計算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運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正確運用它去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二、研究價值
聚焦平均數的統計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實現“平均數”這一統計概念的教學價值。
三、研究過程
課例展示: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實際意義,體會平均數的作用和特征,感受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能計算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增強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 情境導入,激發直覺
新課伊始,謝老師通過“男生隊和女生隊踢毽子的數據,說一說哪個隊的成績好?”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利用“平均數”來比較的直覺。
第二部分:直觀操作,揭示內涵
環節一: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1.出示情境圖,發現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瓶子?
2.獨立思考:解釋“平均每位同學多少個瓶子”的意思。
3.直觀操作:把每個人的瓶子變成“一樣多”
4.交流分享:移多補少
設計意圖:直觀操作為學生理解平均數這一概念內涵提供了思維支撐,使學生初步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
環節二:探究平均數的特征
師:觀察統計圖,怎么理解“平均數為13”?先獨立思考1分鐘,再小組交流。
生分享:(1) 13不是這組數據中的數
(2)13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3)13代表的是這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設計意圖:利用圖形直觀,突破“平均數”概念理解的難點。
環節三:數字游戲,加深認識
求下列各組數的平均數,你發現了什么?
(1)4、4、4 (2)2、3、7 (3)2、3、4、3
梳理總結:平均數可能是這組數據中的數,也可能不是這組數據中的數;平均數與一組數據中的每一個數都密切相關。
設計意圖:在游戲中深化對平均數特征的理解。
第三部分:鞏固提高 應用拓展
1.基礎題 2.提升題 3.拓展題
設計意圖:分層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課堂小結 能力提升
四、課例研討
課程結束后,謝自立老師首先對自己的本節課進行了課后的反思和總結。
數學教研組李曉芬組長從專業的角度點評:
1.老師提問與引導精準。
啟發性的提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課堂效率。
2.課堂活動設計有效。
本節課的每個環節謝老師都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嘗試解決、小組交流,最后表達分享,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讓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踐行了以生為本的理念。
3.練習設計有針對性。
謝濤主任從學科的特點上進行了點評:
謝老師充分挖掘“平均數”的內涵,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宗旨,帶領學生在探“理”和尋“法”中不斷充實、逐漸豐滿的認知過程,構建有深度的課堂,讓平均數的意義得到充分的體現:
1.讓學生了解平均數的產生和來源。
導入環節從生活出發,為新知的引入和建構提供了必要的鋪墊和準備,顯得樸素而簡潔。
2.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本質。
謝老師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一方面讓學生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從直觀角度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另一方面用求和平分的方法從抽象角度幫助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這樣的設計教學,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關注了平均數的數學本質,促進兒童建構了平均數的幾何模型與算術模型,從而達到對平均數的深度理解。
3.讓學生掌握平均數的特征和方法。
通過卡片游戲使學生并對平均數的范圍特征有了認識(即平均數的大小介于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通過“踢毽子比賽”討論與判斷,從平均數出發,推想數據分布的多種可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品質。
4.讓學生體驗平均數的思想和價值。
課中謝老師以“問題”為導向,借助于直觀讓學生思維上、情感上經歷一籌莫展、若有所思、茅塞頓開的過程,對平均數的意義以及特點有了深切的體會,逐步形成數據分析觀念,發展核心素養。
最后張校長以《淺析生本課堂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為題,對課例研修工作進行了總結和指導。
理想的生本課堂形態:核心素養是導向, 生態環境是前提, 問題情境是載體,知識內容是基礎, 學習活動是主線, 思維想象是關鍵。張校長指出,追求理想的教學首先需要教師正確定位自身角色,并積極從以下五個方面思考、踐行”導“的功能:
1.“教什么”確定教學內容
“教什么”尤其要思考“教學生學什么”和“教學生怎么學”。把“學生學什么”作為教的內容,就是引導學生去質疑、發現、探究、歸納、判斷、概括……原來要他學的東西成了他自己要學的東西,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就自然出來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充分發揮了。
“教學生怎么學”,就是教學生“怎么思考問題”“你是如何想到解決這個問題方法的”。這就要求教師營造讓學生便于解決問題的思維場景,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必然。
2.“學什么”引導思維方法
“你打算怎么去研究”“你想從哪些方面入手?”這就是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什么,就是學研究的方法;怎么學,就是尋找適當的方法去探究發現知識。
教學中設置的問題宜從大到小,這是突出教學整體性的頂層設計的過程。如果學生遇到思維障礙,可用"那么你們看可以研究什么?”來逐級分解,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藕斷絲連的感覺。
3.“活動組織”設計教學過程
4.“過程監控”靈活調整教學
5.“評價檢測”深入了解學情
教師的主導作用本質上就是教學設計?!敖淌裁础笔墙虒W設計的首要問題,沒有教學內容的明確,沒有教學認知的深刻,最精心的設計也免不了淺薄。教師需要進行深入的教學分析,明晰內容的整體框架,洞察課題的教學性質、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選擇匹配的教學方法,創設有特色情境和活動,精彩地達成教學目標。
以知導行,由行致知,行以求知知更行。課例研修是名師團隊帶領全體教師依托教學理論,扎根教學實踐,攜手前行的基本教研方式,
讓理性認識更有現實契合度,經驗梳理更具現實針對性,進而真正悟得教育之大道。
編輯:張力舒
圖片 視頻:呂晨
審核:肖章琴 張銀中
上傳:熊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