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研修】
閱讀·悅思
——隨外南關口校區“水滴之家”首席班主任工作室讀書沙龍
立身以立學為先,
立學以讀書為本。
熱愛讀書的教師,
才能有效地教書;
熱愛讀書的教師,
才能更好地育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
最是書香能久遠。
閱讀·悅讀——“水滴之家”首席班主任工作室讀書沙龍
讀書,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在閱讀中尋找靈感,在交流中啟迪智慧,在反思中超越自我。為了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增強教師文化底蘊,引領教師在讀書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努力打造終身學習型教師,9月26日下午,隨外南校區全體班主任齊聚教科研之家,開展“閱讀·悅思”主題讀書沙龍,大家在書籍里相遇,盡享文字之美,品讀書之樂,感工作之心得。
熊伶俐老師分享《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經驗豐富的熊伶俐老師,從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方面,閱讀了唐全騰老師的《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并共享了經典的段落。文章主要告訴我們三點:
第一點:“過度辯證效應”,告訴我們只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和興趣,孩子才會更有信心,學習才會變得輕松。
第二點:“習得無助”。在遇到問題后,我們就要主動地克服,積極地應對。就像班級里的“小唐”同學,熊老師用愛的鼓勵讓他變得更加優秀。
第三點:“破窗戶理論”。以班級管理為例,為了樹立良好的班風,作為班主任的我們應該更加的細心觀察,當出現問題時,老師要及時的引導和教育。
在閱讀反思中成長
——讀《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有感
“不懂心理學的老師不是好老師?!笔堑?,在生活中學生想認真學習,教師想盡力幫助學生學習,家長永遠想給孩子最好的,校長、主任也絕對希望學校的教學能夠蒸蒸日上,推動教改的專家學者們更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制度。問題是,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呢?直覺上,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對的,但心理學卻告訴我們:人們的想法往往埋藏著許多盲點。當你真正面對課堂情境時,你能夠運用所學的教育理論來判斷及幫助到學生嗎?恐怕任何一位教師,沒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是很難把這些理論的知識和教學的實際經驗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唐全騰老師的《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給了我很多的幫助。打開書本,它不像其他心理學書那樣從知情意行來闡述。每篇都很有規律,題目是心理學的名稱,先呈現一個場景,講述發生在當今校園中教師和學生身上的、鮮活的、真實生動的教育教學故事,接著就是對故事背后的心理學進行理論分析,聯系心理學家的實驗,引出心理學專業知識,又針對故事中的教育教學進行精辟分析,再總結告誠大家。把理論聯系到實際,把高深意難的心理學理論解析得如此簡單易懂,而且生動有趣,很有可讀性。
接下來就與大家分享幾類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后讓我感受最深的幾個現象。
首先第一個想分享的叫“過度辯證效應”,意思是內在動機的強度,有可能會因為外在動機的加入而遭到破壞。一件他原本就喜歡做的事情,可能會因為我們不必要的獎賞,讓他誤會自己做某件事的原因是為了得到那份獎賞,結果是獎賞一旦消失,他也就失去做某一件事的動機了。
我們平時在教學中,我們希望學生表現更好、進步更快,就給學生表揚獎勵,開始很有效,但時間長了,我們會發現過度的表揚、獎勵被學生免疫了。雖然,獎賞的效果絕對比懲罰的效果好,但是任何方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懲罰未必不如獎勵。
有時我們靜下心來想想:為什么學生做了他們本就應該做的事情后還要得到獎勵呢?比如說,學生還沒有對學習英語這件事有特別的喜好或者厭惡的時候,老師或者家長對孩子說“如果你每天能認認真真學習英語一個小時,老師或者家長就獎勵學生獎品……”這句話背后的含義可能就是在對孩子說“學習很無聊,但是要你堅持,你就會為了你的堅持而得到獎賞”。殊不知這樣的獎勵方式,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學習不是因為我體驗到的了學習的樂趣,或者是我想要通過學習在增長知識,而是因為我學習就會得到老師或者家長的獎勵”。試想一下家長或許可以無條件應對學生的獎勵需要,但是老師呢?而且學生不會一直因為同一種等價值的獎勵而去長時間堅持一種行為。如果教師把獎勵撤銷了,那學生還會繼續認真對待學習嗎?所以獎勵的行為要在適當的時機去使用,不要因此反而打消了學生本身的內在動機。對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給予鼓勵,讓他們自己品嘗更多的成功,體驗更多的喜悅。這樣孩子才會把繁重的學習任務,變成內在的動機,只有有了內在的動機和興趣,孩子才會更有信心,學習才會變得輕松。同時體驗了更多的成功之后,,也才會更愿意去嘗試困難,也愿意去面對挑戰,戰勝自我。
第二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名詞是“習得無助”。什么是“習得無助”呢?當個體認知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困難,對目前的環境變化無法控制,或是對未來發生的事情無法預測時,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延續,個體將會喪失斗志,進而陷入絕望的心理困境。
大家思考下在平時的教學中,每當學生考的成績不太理想的時,會不會有這樣的反應:“你看你,考這么點分,怎么這么不仔細?”“你看誰誰,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更有甚者狠狠地瞪著孩子“你笨死了,氣死我了”, 這會讓孩子心情壞到極點,產生負面影響:“我完了, 我這么笨,再怎么學也學不好?!焙⒆釉隗w驗成功的美好之前,首先體驗到了失敗,研究表明,“成功經驗”、失敗經驗”會影響人們日后遭遇困難之后的表現。有時候,有的分數真的令人慘不忍睹,也真的是很生氣。但再仔細想想,60分,70分又如何?現在差,不代表未來會差;就算未來的考試還是差,也仍然不代表他不會有成就。真正令人不忍心的是看到有的學生呆呆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浪費時間。為什么他們會變成這樣不在乎學習呢?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長時間,通過閱讀,我終于把腦子里那個空洞的心理學概念“習得無助”和這種現象畫上了等號。不僅僅是學生會產生“習得無助”現象,其實老師也會“習得無助”,有時對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對亂哄哄的課堂紀律……我們也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這個學生實在是無可救藥了,隨他去吧;這個班級我己經費盡心思了,可就是不見效果,算了,我已經盡力,我實在是沒辦法了……但是在了解了這種心理現象后,我們就要主動地克服,面對暫時的困難要積極地應對,相信只要努力了,就會有“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時候。
知道這個觀點之后,我很慶幸我沒有因為當初的“無知”讓我的班級里一個還沒有對學習有正確了解的學生失去對學習興趣。由于入學前沒有任何基礎,所以小唐同學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跟不上班級的學習進度,因為家庭情況的特殊,爸爸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媽媽又要上班又要負責孩子的學習,跟家長溝通數次之后,這種情況還是沒有得到改善。通過接觸,我發覺這個孩子很聰明。于是我在班上找了小老師,下課時幫助他;放學后我也給她做單獨輔導。慢慢地—他的作業很多次出現在被表揚名單中;計算的速度,準確性都在提升;課堂上,也會時時看到她舉手的身影。
最后一個要分享的是“破窗戶理論”。這個現象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破窗戶效應”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心理現象,它讓我想起了一個笑話: 一個人站在街頭看著天空,過了一會兒第2個人,第3個人也加入了隊伍,幾分鐘后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并相互詢問你看到了什么?后來才知道第一個人是因為流鼻血所以抬頭。
仔細觀察,這種心理現象在我們教育教學中有很多,如我們在從事班級管理的時候,如果班級中只有一、兩個學生是積極主動參與班級活動,那這樣的活動不會很精彩,如果這時我們用心觀察,并進行積極的引導,就會有很多人主動參與,當參與的人數到一個關鍵點時,整個班級忽然動了起來;如每個班級制定的都有班級公約,但有效執行的卻少,因此經??梢钥吹交蚵牭綄W生明知違反紀律,但依舊我行我素的行為。
由此可以得到啟示,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戶。關鍵在于教師能不能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希望每一個班級都不會出現一扇破窗。
以上這些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如何更好地學習與運用書中的好經驗,還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去嘗試、去推敲和體驗。教育是崇高的事業,相信各位同仁都將用自己的努力,培育好祖國的花朵。
熊老師作為“水滴之家”首席班主任工作室成員,能以閱讀的專業書籍中的重要理論為依托,結合自身在教育教學中的經典案例進行分享,把書籍中的專業觀點真正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去,為學生服務,為自身服務。熊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通俗易懂,贏得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葉婷婷老師分享《教出樂觀的孩子》
葉婷婷老師,作為年輕的班主任,有一顆童心與愛心,在閱讀了《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后,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深入的對此書進行解讀,告訴我們教出樂觀的孩子有三個秘訣:
1.樂觀是可以習得的。從心理學上的“認知治療”中總結出習得樂觀的ABC法則。讓孩子了解影響一個人心情好壞的,并不由發生在自己身上事情而決定,而是取決于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2.積極的解釋風格。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說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思維方式。對于班級的“東東”同學,葉老師用耐心和輕松心情,讓孩子的眼里重現笑意。
3.讓孩子學會反駁。教孩子反駁的最主要原則和如何有效的反駁。
葉老師的所悟、所思、所行,深深吸引并打動著每一位聆聽的教師。一種不由自主的心靈震撼,化作面部表情的動容,一陣陣熱烈的掌聲給予了分享者最好的回報??梢钥闯?,讀書為教師自我成長點亮了心燈。
《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后感
葉婷婷
對于兒童來說什么最重要呢?
我想說樂觀、興趣和習慣,這些都是重要的兒童教育目標。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成長的動力;沒有良好的習慣,就沒有成長的保障;而興趣與習慣都離不開樂觀這個基礎。 我們希望孩子對未來懷抱信心、對遠景勇于探險、有足夠的勇氣來實行社會正義;我們希望孩子在面對成長所帶來的挫折與失敗時,不屈不撓。我們也希望孩子們能夠獲得幸福的能力。這都離不開樂觀的人生態度。
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樂觀起來?
塞利格曼《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給與了很好的指導方法。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樂觀是可以習得的。
基因 (先天因素)父母情緒(后天養育) 從父母、老師那里得來的悲觀、樂觀性批評(環境)掌控感和無助感的經歷(社會因素),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先天因素,卻可以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事情,樂觀的產生是可以通過父母和老師的訓練,幫助孩子在后天習得。作者從心理學上的“認知治療”中總結出習得樂觀的ABC法則。這里主要介紹漫畫法和ABC連線法。借用孩子畫出事情經過的圖畫法,讓孩子了解影響一個人心情好壞的,并不由發生在自己身上事情而決定,而是取決于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2、積極的解釋風格。
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說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思維方式。當你批評孩子時,必須十分謹慎,因為你在塑造孩子的解釋風格。人們對原因的習慣性看法稱為:解釋風格。解釋風格從兒時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干預,就會保持一輩子。當孩子解釋為何某一件好事或壞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會考慮三個重要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個人化。
早知大名的東東,確實讓人頭疼,不守規矩,自成一體,對于他的各種行為如果只是無休止的指責,抱怨,就會陷入死循環,并且得到的會是變本加厲的“回饋”,有時候孩子就像我們的鏡子,我以什么態度對他,他就會給與我什么態度,惡劣的態度并不會讓他覺得畏懼只會讓他反感,不開心、不想搞,而當你耐心的和他分析壞習慣帶來的各種連環效應時,并帶著輕松心情,你也可以看見他眼里的笑意。
3、讓孩子學會反駁。
“不要盲目接受對自己的侮辱”,孩子要學會反駁,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承受了多少的諷刺和挖苦呢?如“你就是個差生”,這樣以偏概全的錯誤概念,就是對孩子的侮辱。在積極心理學學科依據下,我們要支持孩子說不,讓孩子學會反駁。
教孩子反駁的最主要原則就是“正確”反駁必須根據事實,必須是可證實的。有效的反駁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證據,第二是做出選擇,第三是化解災難,第四是發展反攻策略。
這個叫安琪的女孩,在老師面前總像是做錯事的孩子,每次總是把頭壓的很低,課堂上的作業永遠不能按時交,最初以為她是故意的,每次讓她補作業都是默不作聲的拿著作業回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她有屬于自己的速度,只是這個速度低于平均速度。又是一次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我把她叫到跟前,安琪為什么沒有完成作業?她照常沉默,安琪抬起頭看著老師,她以為我生氣,身體有點發抖,安琪其實這已經是你最快的速度了是不是?她的眼睛里閃爍著淚花,點了點頭,安琪當遇到了你不認同的事情或者是不符合事實的事情,你要大膽反駁,可以和老師進行反駁也可以在家和媽媽進行反駁,大膽的說出你的想法和感受,要表達你自己。
當我們教孩子樂觀時,其實是在教他們認識自己,并對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論感到好奇。對世界及生活采取積極的態度,不要消極地等待,接受發生在他身上的事。而我們自己也會成為樂觀心態的制造者和享受著。
樂觀,更像是一種強有力的武器。希望我們都能幫助孩子擁有這份“武器”,讓他們有力量可以抵御人生長河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挑戰。
臺下的老師們也能積極參與,分享自己的共鳴點,讓大家的思維有更多的碰撞和升華。
周主任為沙龍活動作總結
政教處周琳主任提出,班主任讀書沙龍的核心價值在于深度思考,從換位思考中尋求思想的碰撞,從碰撞中覓得智慧的火花。作為班主任,需要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多讀書,讀好書,把閱讀所得與實際德育工作相結合,讓德育教育滲透在每一個細節中,并引導班主任老師要抓住時機,及時對學生進行德育,點滴熏陶,成為幸福的智慧型班主任。
最后,送給老師們四句話:多讀方知書中味,勤寫始覺筆有神;讀書,讓教師更加豐富;讀書,讓教師更具魅力;讀書,可以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使我們更透徹地領悟教育真諦,從而更加成熟。
“水滴之家”首席班主任工作室讀書沙龍活動通過名師引領,經驗交流,培養了教師的閱讀習慣、提升了教師的自身修養,促進了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校風、教風進一步轉變,在教師中形成了愛讀書、讀好書的濃厚氛圍。
向內生長,向外發光,是全體隨外人的共同追求,讓我們在閱讀中研磨妙方,將收獲裝滿行囊,繼續奮力前行。
通訊員:馬欣
圖片/視頻:謝莉莉
編輯:孫燕
編審:周琳
審核:曾凡梨 周琳